家住北京的小悠,说自己这两天突然想点一杯Seesaw尝尝,但打开手机一看,最近的一家门店也已经远在17公里以外。
“楼下的店怎么关门了?”、“上周末买的咖啡券,还没来得及用掉……”进入夏天以来,精品咖啡Seesaw开始了大规模的闭店潮,从北京,向杭州、苏州等地蔓延。
发源于上海的Seesaw,是国内最早的精品咖啡代表之一。从手冲、虹吸、冰滴,再到专业的咖啡课堂,它凭借对咖啡文化的专注,受到众多人的喜爱。
在巅峰时,Seesaw全国的门店数量达到了135家。但今年6月的数据显示,只剩下85家。
而上海作为大本营,也只剩下了50家。相比2024年初,短短半年时间,就“缩水”了30%。
尽管官方表示这是“正常业务调整”,但当Manner店客矛盾频发,满世界都是9.9元低价咖啡大战的时候,精品咖啡到底怎么了?
那个时代,星巴克算是仅存的高端咖啡象征,而本土连锁精品咖啡的发展,更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。 Seesaw 成了那个 “ 筚路蓝缕 ”的咖啡先行者。
在其他咖啡店还在普遍使用深烘豆品,追求咖啡的“苦涩”之时,Seesaw就已经踏出一步,率先开始使用 中浅烘焙的咖啡豆。在这里,人们能尝到 酸、甜、香气、 醇厚等各种品味。
不仅如此,Seesaw还直接在店里开办了咖啡梦工厂,给咖啡师们做专业培训。后来他们许多人在城市中“开花散叶”,开办了形形的咖啡店。
而独特的体验课程,更让一大批客人面对面认识了手冲、拉花等一系列冲泡知识,是当时难寻的体验。
在许多人眼里,Seesaw这家现在看似衰落的咖啡店,就是自己心中的“咖啡白月光”。
咖啡达人饼饼,也对自己2013年与Seesaw的初识印象深刻。那一年,Seesaw刚把店铺从上海拓展到了义乌这座浙江的小县城。
当年的义乌,许多咖啡厅还是主打“麻将包厢”这样本土色彩浓厚的服务,初来乍到的Seesaw,成为了当时难得一见的“精品咖啡店”。
这家店仅仅坚持了2年,就因为种种原因而关闭。但简约的风格、专业的机器,再加上时常举办的咖啡知识分享会,依然让这里成了不少人的回忆。
“我的咖啡启蒙地之一,就是从Seesaw开始。”这,也是这家精品咖啡给许多爱好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。
“精品”,是Seesaw在前些年吸引众多消费者的最大标签,它也是那个领头羊。
2017年6月,Seesaw获得了外部4500万元投资,成了国内精品咖啡第一个获得融资的品牌。2021年,Seesaw完成了亿元融资。正值风头的创始人Sally表示,要在接下来的4-5年,把门店数量发展到500-1000家。
去年,闭店的消息就已经传出。当时Seesaw关闭了在武汉的全部4家门店,彻底离开了华中的咖啡市场。
相比之下,同在上海、起步时间相近的Manner咖啡,如今在全国50个城市的门店,已经突破了1200家。
低价咖啡的冲击,再加上口碑的下滑,或许是最大的原因:“越来越不好喝了,上次路过买了一杯,就像是刷锅水……”、“为什么都开在写字楼里啊,路边想找一家都不容易。”
“还是怀念2015年的Seesaw,虽然那时候它在上海还只有个位数的店。 ”
在社交媒体上,这样的评价比比皆是,曾经以咖啡的“精品”作为最大卖点的Seesaw,也终于步入了瓶颈。
“原因很多,豆子质量、品控、环境,都有影响。”迪迪和我讲。“拿价格来说,不少精品咖啡店选用的豆子,可以达到130-150元一公斤,好一点的,200元的也有。”
他之前所在的那家咖啡店,甚至还有自己的烘焙工场,从源头的豆子,再到出品的咖啡,每一步都由自己把控,常来的熟客自然不少。
而那些大连锁品牌选用的豆子,考虑到成本,可能每公斤也就80-85元左右。从质量上来说,自然没法和小店相比。
其次,连锁咖啡,往往对品控有着极高的需求,因为它们需要保证每杯的口感都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。
“有的时候出门在外,我也会Manner、Seesaw来喝,但说实话,它们每家店的味道都区别不大。”
“但手冲是完全不一样的,水温、过滤时间、研磨程度,都会影响口感。哪怕是我自己来做,用完全相同的手法,也不能保证这杯就和上一杯完全一样。”
实际上,对于不少爱去精品咖啡店的客人来说,那一点点酸度和苦度的区别,反而是最吸引他们地方。
12年、13年时的Seesaw,或许还有着这样的特点,但现在显然已经完全不同。
至于市场策略,Seesaw猛攻“高端场域”,把门店更多布局在写字楼、商场这些地方,更难与大多数消费者产生共鸣。
“事实上在最开始,大家都是想做好咖啡的,但一旦规模做大,就很难再做出精品了。”迪迪说。
以Manner为例,它最早的门店2015年开在上海南阳路,闹市区的小巷之中。面积只有2平见方,窗外挂着印有白色Logo的雨棚,店铺虽然不大,却是十分整洁。
创始人韩玉龙来自江苏南通,本科学的兽医,却因为对于咖啡的热爱只身来到上海学习烘焙和手冲,在30岁那年,盘下了这间小小的店面,开始做起咖啡。
他说自己觉得大小并不重要,“我只想做一家纯粹的咖啡店,卖的是咖啡,而不是空间。”
而做大以后,Manner的品类越来越多,吐槽却也随之而来:“原本正经卖咖啡的时候挺香的,后来开始做些勾兑小甜水,价格还不降下来,越看越鸡肋。”
急剧的扩张,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——前些日子咖啡师与顾客之间的冲突,正是由于人手不足而引起,这时,想再维持精品咖啡的体验和产品,也已不再可能。
和Manner的情况类似的,还有上海“咖啡三巨头”之一的M Stand。去年获得了小红书的数亿元投资之后,它现在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500家。
但门店的增长,带来的却同样是口碑的下滑:“如果还觉得自己是精品,麻烦辛苦提升一下咖啡质量!”、“咖啡店里卖冬阴功,M家到底在想啥?”
和它们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那些一心要走高端精品路线的品牌,如阿拉比卡,现在依旧维持着40元以上的均价,但规模却始终难以做大。
Seesaw曾经也维持了许多年的高价,但动辄三四十元的产品,现在也不再被消费者认可。
还有人直接打趣:“之前觉得Seesaw是阿拉比卡平替,现在变成了瑞幸贵替。”
如今,以瑞幸、库迪等为代表的平价咖啡迅速扩张市场。Seesaw也不得不跟上脚步,连9.9元的咖啡,也出现在了菜单之上。
上 海是全世界咖啡店最多的城市, 但这几年,能坚持下去的精品咖啡也越来越少。
2024年,象征“精品”的独立社区咖啡店首次在上海出现下降,在总店铺数量中的占比,由2023年 的 60.1%,下滑到了55%。
“所以现在咖啡店铺也在转型,确实是市场不一样了。”迪迪说。想再做一家精品咖啡,光靠“卖得贵”,根 本不会有人买账。
“卷豆子”是思路之一。当阿拉比卡豆已经成为标配,费尽心思的精品店铺们,又开始发掘新的豆品。每种豆子,还可以按照一系列标准分成三六九等。
除此之外,在做法上加大特调的比例,成了那个最普遍的解决方案:混合一些豆子、加点果浆气泡水,方便、稳定,还颇受市场欢迎。
甚至像太原路上的O.P.S.这样,爱好者眼中老牌的精品咖啡店,后来也推出了自己的特调咖啡。当然,手法依旧娴熟,一杯55元,顾客还是络绎不绝。
同是诞生于2010年代的“三巨头”,Manner和M Stand凭借扩张的策略越来越红火,却也离“精品”二字越来越远。
或许“精品咖啡连锁”这个概念,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,“规模”与“精品”之间,本就不可能同时存在。
到今年二季度为止,瑞幸的门店总数已经达到了19961家,营收249亿元,均超过了星巴克,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、收入最多的咖啡品牌。
只是与之相对的,是Seesaw收缩闭店、Manner“走出精品”,众多街边咖啡小店倒在了市场竞争中。消费降级的当下,精品咖啡确实艰难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小直屏首次标配潜望长焦!OPPO Reno14发布:国补价2379.15元起
高通骁龙 7 Gen 4 处理器发布,支持 XPAN、蓝牙 6.0、Wi-Fi 7
六一给孩子的惊喜!儿童发光画板,柔和灯光不伤眼,透明亚克力夜光学习画板手绘可擦,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,...
全程不脏手,路边画两次,就能拥有全套自制石膏小熊,脱模、涂色发挥娃的创造力#亲子手工 #手工diy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