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江蓝莓产业:从野果到致富果的华丽转身

果浆系列
 4月5日,清明假期,黔东南州麻江县乌卡坪蓝莓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园里热闹非凡。游客们穿梭于郁郁葱葱的蓝莓树间,或驻足拍照,或漫步林间,享受着春日的美好时光。县蓝

  4月5日,清明假期,黔东南州麻江县乌卡坪蓝莓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园里热闹非凡。游客们穿梭于郁郁葱葱的蓝莓树间,或驻足拍照,或漫步林间,享受着春日的美好时光。县蓝莓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龙小波望着来往的人群,感慨道:“蓝莓的广泛种植不仅盘活了土地,还带动了乡村旅游。”

  麻江县位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,多山的地貌曾带来地块破碎、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。然而,正是这些崇山峻岭,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成为野生蓝莓生长的天然温床。史料记载,麻江山间曾有野生蓝莓零星分布,苗族先民称其为“都柿”,民间对其开发利用已有悠久历史。

  1999年,南京植物研究所专家贺善安在考察中发现,麻江酸性土壤和温润气候与北美蓝莓原产地高度相似,遂引入6个品种试种。2003年,麻江攻克蓝莓组培育苗技术,终结依赖进口苗的历史,单棵种苗成本从50元降至5元,为规模化种植扫清障碍。如今,全县已筛选培育出“蓝美1号”等8个适应性品种,亩产达2吨,较传统品种提升40%。25年来,蓝莓从最初的试验田发展为全县8.76万亩的支柱产业,年产值突破8亿元,带动3.6万群众人均增收1.2万元。

  科技赋能是麻江蓝莓产业发展的关键。在宣威镇平定村智慧大棚基地,采用水肥一体化、智能控温技术,蓝莓提前40天上市,每公斤售价高达160元。种植大户张茂林算起增收账:大棚亩产1000公斤,亩产值超8万元,是露天种植的4倍。全县建成智慧大棚152亩,精品蓝莓直供长三角高端市场;与汇源集团合作建设全自动果浆生产线,年加工能力达万吨级。科技支撑下,麻江蓝莓获评国家有机产品认证,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清单,品牌价值持续攀升。

  麻江不仅种蓝莓,更运营“蓝莓经济”。县城的蓝笑麻江蓝莓专营店内,蓝莓果汁、果酱、蓝莓酵素、红酒等蓝莓产品琳琅满目。贵州蓝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先群介绍,今年公司已收购1100吨蓝莓鲜果入库,后期将不断“上新”蓝莓深加工产品。在蓝梦谷景区,游客可体验采摘、酿酒、制作果酱;乌卡坪生态园将蓝莓园与康养结合,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,综合收入36亿元。目前,麻江县大力培育蓝瑞、蓝之灵、蓝美等本土龙头企业,开发果汁、果浆、果干、果粉、红酒、酵素等10大类30余种产品。同时,引进北京汇源集团等知名龙头企业,开展蓝莓果汁全产业链、蓝莓花青素等内含物提取等精深加工项目建设,提升产业精深化、链条化、集群化发展水平。

  麻江县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,打造以蓝莓为主导的“绿色”产业链,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,将“绿水青山”变成“金山银山”,逐步实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增美的多赢局面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